当你想拨打警方热线举报网络犯罪,却发现手机显示为“诈骗电话”;当警方希望通过电话向你了解情况,来电显示上标记的是“骚扰电话”。近日有媒体报道,拥有标记号码功能的App,不仅没有帮助用户,反而相当不着调。
对号码进行标记,本是一件好事。在“互联网+”时代,线上服务深度融入生活,陌生来电难以避免。但与此同时,各种商品推销、贷款代办等垃圾电话汹涌而来。看着手机屏幕上闪烁的陌生号码,用户常常甚是纠结,接吧,指不定又是卖保险、卖房子、搞推销的,不接吧,万一错过重要信息就不好了。为此,一些公司看到了“痛点”,捕捉到了商机,推出可识别骚扰电话的App。最常见的操作方式便是,鼓励用户积极参与,对陌生电话进行分类标记,如“快递送餐”“出租司机”“骚扰电话”等让人一目了然。
产品的初衷是好的,对于防范骚扰电话和电信诈骗有一定作用。但不知怎的,一些App运营着就变了味,出现了一些怪象。如上文所述,本是公安的电话号码被标记成“骚扰”,而某血液中心的热线成了“诈骗电话”,普通人的手机标成了“中介”,给人打电话屡屡被拒接……标记号码这项业务,已经开始扰乱生活秩序。问题出在哪儿?还是回到“标记”功能。原来为了节省成本,一些App开发商设计的是,只要有十来个人对同一号码进行了标记,系统就自动把诸如“骚扰”、“诈骗”、“中介”、“广告”之类的帽子扣上去。至于会不会存在误判,会不会被别有用心标记,该怎么保证真实性,统统未能提及,有客服人员干脆理直气壮回应“核实不了”,把最重要的审核责任推了个一干二净。
更值得警惕的是,其中又滋生出新的生意。因为电话号码被错标越来越多,一些人琢磨起了“有偿取消”的买卖:想看谁乱标了,交19块钱;想抹去标签,再花上500元。照这个逻辑,这非但无法给公众以正确引导,还可能给一些犯罪分子留下钻空子的机会。既然标记都可以花钱消除,那么用上几百块将自己的诈骗号码“洗白”,或者结成团伙故意“栽赃”号码给目标对象,就并非不可操作。如此一来,所谓的标记就彻底失去了它的功能,完全被“颠倒是非”“混淆黑白”,其危害比不标记更甚。
名为公共安全实为借机牟利,这样的App必须严格监管。陌生号码神龙见首不见尾,屡获差评的App开发商、运营商却是显而易见的,各家应用市场眼见着它们来摆摊,是否该核实一二。再则,电话终究还是靠电信运营商打出去的,运营商理应不断加强系统和技术建设,提高审核和过滤手段,早日还老百姓一个靠谱的“安静”。